吴树桃:三尺讲台承古意,一湖春水润新苗
在遗爱湖畔的一所学校里,有一位名叫吴树桃的教师,她的三尺讲台虽然不过方寸之间,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风云。二十载春秋的执教生涯中,她常常望着窗外粼粼的波光,心中浮现出东坡先生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,也愈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如同春水润物,既要细心润泽新苗,更需不断涵养知识的源头。初登讲台时,吴树桃老师将历史课视为时光穿梭机,她通过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带领学生们领略五代的风雅,借助《清明上河图》让学生们窥见北宋市井的繁华。然而,一次讲“文景之治”时,一位学生的提问如醍醐灌顶:“老师,文帝废除肉刑时有没有考虑过治安问题?”这个稚嫩却深刻的问题让她猛然醒悟,教学并非单方面的知识输出,而是师生间思维的碰撞。正如朱熹所言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学生们的好奇目光,正是历史课堂最宝贵的活水。在讲授戊戌变法时,吴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“历史选择”情景剧。当扮演康有为的学生在“学堂论政”环节说出“变法当如春风化雨,而非疾风骤雨”时,教室里不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更有思维拔节的声音。这让吴老师不禁想起郑板桥的诗句“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为扶持”,教师在守护新竹成长的同时,也被新竹的勃勃生机所滋养。前年春天,学校组织远足活动,吴老师带领学生探访东坡赤壁。细雨迷蒙中,孩子们自发吟诵起《赤壁赋》。望着江涛拍岸,她忽然领悟到教育最动人的模样:当书页间的墨香化作生命的体悟,当历史的回响叩响年轻的心扉。这种传承让她想起了王阳明的哲思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”,教育的真谛,或许就是唤醒沉睡在岁月尘埃中的生命感动。临湖教学这些年,吴树桃老师愈发觉得自己如同一位摆渡人。她摇着《诗经》的木桨,划过《史记》的长河,载着少年们驶向文明的星海。而每双求知的眼睛,每句真诚的诘问,都在为这艘渡船增添新的风帆。正如袁枚笔下所写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,在这方临水的讲台上,她见证着历史长河的奔涌向前,也守护着无数苔花绽放的春天。吴树桃老师用她的智慧和热情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师风采。